新闻中心News
【热点关注】南京市10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汇总!
【热点关注】南京市10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汇总!五金建立“1+1+10”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组织体系,提振投资消费“双引擎”,强化产业科技“双驱动”。 ■制定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、资源要素保障服务等政策措施,兑现各级科技、产业项目和政策资金1.6亿元; ■设立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服务专区,推广运用企业诉求“一码通”,办理12345工单超过8万件,综合满意率、解决率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、2.1个百分点; ■引进首店22家,打造新场景超百个,参与GDP核算的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9.4%,限上商品销售额增长7%,旅游人次、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5%以上; ■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,全年招引项目82个、开工运营61个、实际投资92亿元,近零碳经济示范区、现代表面处理科技产业中心等高能级项目当年签约、当年开工; ■健全完善“地等项目”库,盘活利用低效闲置工业用地1500亩,18个市级、153个区级重大实施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的151%、120%,日立新能源、国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; ■做大做强新能源、智能制造装备、节能环保和航空航天“3+1”先进制造业集群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家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,省级智能制造工厂实现零的突破,3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车间、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%、提高3个百分点,“两岸()数控机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”正式授牌; ■501科创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完成,南航国际创新港3、4号地块全面封顶,南师大灵岩产教融合研创区首批10个项目签约、6个项目正式揭牌,产业科技创新港已引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、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、8个央企民企校地联合实验室,建设人才和产业化项目83个。 ◆北沿江高铁、宁淮城际铁路全面进场施工,宁盐、宁滁高速加快建设,328国道先导段、501省道通江互通桥梁通车,完成公交线路升级、农村道路安全提升工程; ◆实施景观亮化、背街小巷治理、水电气老旧管网改造,新增出新停车泊位2236个,建成区绿地率达41%。 ◆龙袍新城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1个,安置房一期、污水处理厂一期等14个项目完工,中国矿大校友经济产业园、新华教育江苏职业教育产业园加快建设; ◆金牛湖旅游度假区依托EOD模式国家试点、省级生态岛实验区建设,稳步推进都市田园客厅、高端民宿等生态、文旅项目; 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万亩、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74.1%,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和总产“双增长”,水稻、油菜丰产片单产创全市新高; ◆新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、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个、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70个,美丽乡村宜居村覆盖率达41.8%; ◆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、市级示范合作社及示范家庭农场15家,入选全国“乡村振兴赋能计划”产业振兴典型案例,全区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5%。 ▲推进区零工市场、街镇零工驿站和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建设,打造“15分钟”就业服务圈,举办招聘活动超过200场次、提供就业岗位4.3万多个,落实社保、岗位、培训等补贴资金9100多万元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800人、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、困难人员就业1700人。 ▲推进社保、医保全民参保,健全困难老人、残疾人、留守儿童探访关爱服务体系,新增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个、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个,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5户。 ▲南师大实验学校、复兴路初中建成投用,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标率90.3%,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; ▲区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和综合楼落成交付,区中医院顺利通过中医院转设评审,村(社区)医保公共服务点实现全覆盖; ▲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,农民画美术馆入选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,文化馆入选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,滁河风光带入选省最美跑步路线。 ●实施大气治理项目113个,开展生物质锅炉、铸造企业、餐饮油烟规范整治,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上升4.8个百分点; ●健全河湖长组织体系,巩固长江、滁河及内河湖库294个排污口整治成效,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,龙池湖、蔡桥河获评省级幸福河湖,大泉、陆洼获评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; ●完成新增造林、退化林修复及低效林改造超过3000亩,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17.9万吨,国家级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任务历时3年完成,入选全省首批“双碳”城市试点; 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消防安全除患攻坚“1+4”专项整治,深化“应急管理-消防”一体化工作站建设,实施电动自行车、“厂中厂”企业、高层建筑消防隐患等9个“一件事”全链条治理,统筹做好农村自建房、建筑施工、道路交通、食品药品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隐患整治,全区58个保障房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.4万多个,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。 ●加强平安、法治建设,推进“网格+公共服务”融合治理,切实维护经济金融安全,获评2024年度省信访工作示范区。 ◆紧盯产业创新、基础设施、农田水利、城中村改造、社会民生等领域,申报争取更多超长期特别国债、专项债项目资金额度。 ◆办好“四季有约”促消费活动,提振汽车、家电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,稳固餐饮住宿、家政服务等基础型消费,培育壮大文化旅游、教育培训等改善型消费,积极发展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; ◆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走访活动,进一步健全暖企助企、纾困解难及政策直达快享、免申即享长效机制; ◆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,加强资源整合和服务集成,完善集约高效的线下政务服务体系,加快打造“一网统管”新场景、新应用。 ■坚持改旧和立新并举,分门别类引导食品、服装、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创新技术、更新设备、革新工艺,有序推动低效企业退出、闲置用地盘活; ■依托产业科技创新港,加速布局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,积极抢占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; ■强化园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作用,支持经济开发区、高新区做大做强,打造数控机床、航空航天、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区。 ■深入实施“智改数转网联”三年行动计划,分行业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标杆,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; ■坚定不移大抓招商、抓大招商,着力突破1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,积极导入现代服务业、总部经济等领域优质项目。 ▲坚持“大学+产业+园区”发展方向,不断深化与南航、南师大、南工职大等高校合作,提速推进南航国际创新港、南师大灵岩产教融合研创区、南工职大产教融合园等项目建设,加快引进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、装备再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平台。 ▲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,加强技术转移机构、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建设,优化布局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平台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; ▲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,加快引入一批高端创新人才,大力培育聚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、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。 ◆推进综合交通、城乡一体化等专项规划及西站枢纽经济区等重点板块控规编制,加快完善全域详细规划体系; ◆以产业思维推动雄州新城、龙袍新城、金牛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,提升产业能级和功能品质。 ◆全力服务保障北沿江高铁、宁淮城际铁路、501省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,加速推进重点市政道路建设; ◆调优公交线路,提升公共自行车、共享单车服务质效,加强学校、医院、景区、商场等重点区域周边交通治理。 ◆统筹地上地面地下空间,加强水电气等“城市生命线”运行保障和更新升级,健全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; 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蕴含的发展理念,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“三农”工作总抓手,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。 ■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严格落实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责任制,扎实做好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整治,打造粮油丰产片30个以上,粮食播种面积与总产量稳步增长; ■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、品种创新,推动优质稻米、特禽等产业链式发展,扩大“茉莉”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; ■抓实乡村建设行动,推进人居环境整治、农房改善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常态长效加强乡村公共空间、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; ■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,持续推进供水保障、防汛抗旱建设,实施新禹河治理、长江赵坝水利防汛消险、501供水管线改迁等重点工程。 ■紧抓第二轮土地延包契机,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,推进粮食类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,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; ■积极盘活存量村集体闲置资产,支持村居通过种植养殖、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实现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; ▲围绕提升大气环境质量,狠抓工业、扬尘、车辆尾气、秸秆禁烧专项整治,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; ▲加快省级“双碳”城市试点建设,推动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、用地结构调整优化,有序发展风能、光伏、抽水蓄能等绿电产业; ◆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,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,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; ◆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,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,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,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,有效保障改善困难群众生活。 ◆加快旭光路小学、龙袍新城初中建设,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,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; ◆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,有序做好居家适老化改造,提升等级社区居家养老、老年助餐等服务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; ■推进“应急管理-消防”一体化工作站的力量融合、监管综合,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; ■推进矛盾纠纷化解“一站式”平台建设,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、利益协调、权益保障通道; ■及时研判和化解处置意识形态、房地产、金融资产、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风险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,区政府将与时俱进、守正创新,说到做到、务求实效,不断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稳步前行。 ▲牢记“机关”这一首要属性和定位,自觉把讲、守规矩贯穿工作全过程,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; ▲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、强基固本,不断提高判断力、领悟力、执行力; ▲不折不扣贯彻习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、省市决策部署,切实抓好督察、巡视和审计涉及问题整改,把对党忠诚、为民尽责体现到行动上、落实到工作中。 ▲遵守宪法法律,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,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常态化,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; ▲认真落实区委“三重一大”议事决策规则、区政府议事规则等制度文件,确保各项政策制定遵循规律、广聚共识、于法有据; ▲主动接受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、政协的监督,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,加强审计、统计监督,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要求; ▲加强区领导领办、精准交办、联动协办,高质量办好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,推动形成更多长效化机制和制度化成果。 ▲主动求新求变,准确把握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的本质和规律,进一步拓宽眼界、拓展视野,不断增强调查研究、统筹谋划、推动改革的能力和水平; ▲始终求真务实,进一步突出量化考核、过程跟进和结果导向,以真抓的实劲、敢抓的狠劲、善抓的巧劲、常抓的韧劲,把一切工作往实里做、做出实效,以实干实绩彰显新担当、新作为。 ▲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,把习惯“过紧日子”作为基本要求和必守原则,严控“三公”经费和一般性支出,推动预算管理提质增效,永葆为民、务实、清廉的本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